近日,美国行为生态学家Jonathan Pruitt于2014年10月1日发表在《自然》的文章因数据不可靠被撤稿,成为《自然》今年撤销的第一篇论文。不过,Pruitt不同意这篇关于蜘蛛行为研究的文章被撤回。Pruitt学术丑闻缠身,被撤稿件已达十多篇。
文 | 张晴丹两年前,Science发表了历时6个月的调查报告,犹如一记惊雷炸响了整个学术界:一篇被引2300多次、发在Nature上的重磅论文涉嫌造假。后来,作者同意撤回该论文,其一度被认为将是被引次数最多的撤稿文章。
根据《自然》杂志2025年2月19日发布的重磅研究:Exclusive: These universities have the most retracted scientific articles,过去十年,在全球发表的5000多万篇论文中,约4万篇被撤稿。中国学者参与的撤稿论文占比近60%,整体撤稿率约为0.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
而 2023 年 3 月 9 日,迪亚斯等人又匪夷所思地更进一步,发布了第二篇“室温超导”的研究,这次的材料是镥-氮-氢三元化合物,仅需要1万个大气压就可达到 21摄氏度 左右的超导电性,然而该论文结果很快被同行证伪,并且发现数据存在大量的问题,论文在 2023 年 11 月 7 日撤稿。
创刊155年以来,《自然》(Nature)杂志迎来了员工的首次罢工,这可能导致这一著名的期刊首次缺席出版。当地时间6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以下简称“施普林格自然”)全国记者工会(NUJ)的成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罢工。此次罢工是未来两个月内八次罢工中的首次。
近期,Springer Nature 旗下专注于神经外科领域的学术期刊 Neurosurgical Review(IF:2.50/中科院3区,JCR:Q1/Q2)陷入一场大规模撤稿风波,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据悉,该期刊被读者指出收录的大批论文疑似由 AI 生成。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1月9日,中华医学杂志社发布《关于在论文写作和评审过程中使用生成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关规定》,其中明确,生成式AI(GenAI)及其产品、团队不能作为论文的作者进行署名,如论文主要内容使用生成式AI(GenAI)完成,编辑部将按照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