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磊彬】7月18日,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231.44亿元,同比增长4.9%,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8日电(记者朱程、杜康、刘桃熊)地处黄河“几”字湾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有“暖城”之称。在这里,日均产煤200多万吨,2023年为全国保供6.68亿吨,保障了包括长三角地区在内的全国25个省区市的能源使用需求。
中新网长治7月13日电 题:山西长治潞州区: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绿色转型作者 吴琼 李东方 董婕“项目建成投产后,能提高发电效率约50%,预计年正常销售收入达1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原标题:临夏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中国甘肃网9月23日讯据民族日报报道 (记者 乔栋明 通讯员 白兴华)近日,临夏县刁祁镇友好、龙泉村树莓种植基地里1900多亩树莓迎来丰收季,成串的树莓鲜红饱满,娇艳欲滴。
近年来,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坚定不移地走新质赋能、转型升级之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在特色制造业、文旅服务业、特色农业上持续发力,推动三次产业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致力于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建设更强能级的开放大安。
□本报评论员 悦连城提起“河南造”,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曾经,有一首名叫《你猜俺河南都有啥》的儿歌:“新郑的大枣、灵宝的苹果、信阳的毛尖茶、洛阳的牡丹花、杞县的红薯泥、杏花营的大西瓜、原阳的大米、道口的烧鸡、七里营的白棉花……”乡土味十足的歌曲,道出了中原大地丰富的特产。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吕鉴蕾)日前,黄石市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013.33亿元,占GDP比重接近50%,几乎占据“半壁江山”。黄石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22年的“二、三、一”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跨年夜,黄石摩尔城人头攒动。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豌近日,万宁市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数据出炉,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14亿元,同比增长5.3%,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超一半。“一产和二产较去年同期增速有所放缓,三产增速则实现提升,对GDP的拉动性进一步增强,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白赟、陈碧玉、栾博文行至绿汀路龙潭路口,视野骤然开阔。曾经成片的工业厂房,如今已被夷为平地。这块毗邻杭州西站和未来科技城CBD的黄金区域,就是朱庙工业园区有机更新先导区块,这里正酝酿着一场华丽蜕变。在余杭,类似的空间重塑行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来源:【滕州融媒】5月13日,级索镇潘楼村的种植户在采收西红柿。连日来,该村种植的西红柿成熟上市,种植户们忙采摘、忙销售,享受丰收的喜悦。近年来,级索镇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创新种植、管理技术,果蔬种植日渐呈现多样化,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见习记者 钟秋月随着春节假期的“余温”逐渐散去,年后的青岛港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一排排巨型集装箱整齐地陈列在货轮上,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铁矿石、铝等工业制品以及新鲜果蔬,即将被送往全球各地,开启新的旅程。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12月24日,记者走进赞皇县黄北坪乡中马峪村,只见村内路面平坦干净,小广场上坐着三三两两的村民,悠闲晒着太阳。“你看看咱村漂亮吧,就像生活在公园里一样!”村民胡喜兰不禁感慨,村里环境美了,住着也更舒坦了。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开华街道以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融合之路。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社区治理创新,从就业服务保障到法治宣传教育,开华街道通过一系列高效务实的举措,全面增进人民福祉,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树立了生动样本。
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材连铸生产线投产,岩土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冰雪装备全产业链格局初步形成……2024年,宣化区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强化科技创新、技术升级,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攀高向新”。
来源:【邢台日报-邢台网】本报讯(记者周林 通讯员李世强)日前,新河县的河北鑫合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油田驱油剂硬葡聚糖通过专家组评定,其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的成功研制,能够大幅提高石油采收率,较好地解决了油田在高温、高盐环境下采收率低等难题。
近年来,我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抓好特色蔬菜种植。其中,卫辉市唐庄镇仁里屯村因种植马铃薯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种植马铃薯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图为仁里屯村群众正在收获马铃薯。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依托港口优势,积极引进重型装备、金属制品、新能源重型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该区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达54家。图为工人在唐山市曹妃甸区一家装备制造企业车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