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天然的《玩珠吟》、《骊龙珠》一样(按:禅宗大师直接启发了丹派大师的《无根树》——无需论证,一目了然),“如镜铸像”一则公案,仍旧可以溯源到《庄子》。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在“应帝王”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修养高尚的“至人”,心就像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伤真我性命。
二者为何天壤之别,皆如庄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得道的至人,用心就像镜子一样,对万物的来往,既不迎,也不送,如实映照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经得住外物的万千变化而自己不会损伤丝毫。
世间万事,风云变幻,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诸多挑战。也许是利欲功名的诱惑,也许是荣辱得失的无常,没人能逃过这一番历练。然而,庄子却说:“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外界始终都在变化,但只要心不受力,人就能获得真正的宁静。不为物累,不为欲伤,我们才能悠游世间,活得逍遥坦然。
据统计,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000次对话,其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否定自己:我很差、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很糟糕……这一切都源于心不强大,内核不稳。内心不强大,生活的一个风浪就能把你打倒;内核不稳,外界的一点波澜就将你摧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从中国出现了镜子(铜镜)后,就不仅仅是映照形容的工具,而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探究事物真相人间大道的枢机与意象。《庄子·应帝王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