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邢台日报-邢台网】本报讯(记者王芳通讯员石莹莹)近日,走进巨鹿县王虎寨镇董坚台村,只见70岁的景桂宾正在忙着编花篮,一挑一压,一缠一绕,一勒一编,小小的柳条不一会儿就变化成了精美的日用器具和艺术品。柳编是以柳树等木本植物枝条为主要原材料的一项传统编结手工艺。
一草一柳话传承,一编一织守匠心。在内蒙古乌审旗,柳条制品随处可见,大到蒙古包屋顶、牲畜棚圈,小到背篓、收纳框等工艺品。柳编从原料的采集、脱皮到编底、编帮、收口等加工制作过程,都需手工完成。一件件精美的柳编作品,演绎着手艺人最美好的指尖芳华。
撰文:王莎莎 摄影:蒋帅山东临沭位于鲁苏交界的沭水之滨,是著名的“杞柳之乡”“柳编之都”。临沭柳编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临沭就已经有数量颇为可观的柳编制品销往全国各地。
小小柳条,编织梦想。延续千年的柳编技艺,如今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阿热勒镇,被当地的农民匠人们继续传承发扬,熠熠生辉,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今天,就让温宿县融媒体中心主播文菁带你一起走进美丽的红村,探索柳编的技术和背后的故事吧。
对于临沭县曹庄镇马庄村的村民来说,编筐就相当于他们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们就会在院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柳条拿出来,开始动手忙活。村里的妇女坐在38号院里编柳编。虽然柳编这门手艺,没能让村里的老少爷们大富大贵,但却让老人和妇女补贴了不少家用。
奇思妙想,蕴含农耕智慧取出六根长短粗细相同的秸秆,用刻刀在每根上连开3个凹槽,尺子一量,长度均为1厘米,分毫不差。11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清秸秆扎刻代表性传承人徐艳丰双手灵动,按照榫卯结构拼接,眨眼间一个六柱锁便结成。再稍加组合,一个精巧的中国结挂饰呈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