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1943年2月份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二战转折点的完成,而1943年7月份的库尔斯克会战则标志着苏联完全丧失在东线的战略主动权。但实际上德国最终的失败不单单是因为这两场战役,虽然这两场战役损失惨重,但还没有到彻底完蛋的地步。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像德军一样,将战争的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装甲部队身上。在1943-1944年之间,德军四面楚歌,千里绵延的战线随时面临崩溃的风险。而装甲部队就像是救火队员一样,奔走在各个战线,顶着敌人强大的攻势,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反击。
1945年4月30日,柏林上空硝烟弥漫,炮火轰鸣,在距离总理府不到500米处,苏联红军正步步紧逼,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纳粹德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选择了开枪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惊人之举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希特勒自杀之时,德军究竟还剩下多少兵力?
1944年是整个德国国防军的灾难之年,这一年几乎在所有的战线上,德军都是节节败退。不同于往年的大败,在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失败的实际上不是特别明显,充其量只不过受到重创而已,相对于中央集团军群的体量。
1943年之后,由于德国开始两线作战,红军一路向西的势头势不可挡,德国国内的战局逐步陷入了混乱,德国国防军的总损失逐渐没了准确的数据。其中包括战斗死亡了323940人,东线战场德军失踪了191608人,总共德军受伤损失了100万人。
序章 1944年初的东线 序章 1944年初的东线 1943年过去了。在这一年里,东线形势全面逆转,红军取得了巨大的战略胜利:歼灭了斯大林格勒的德第6集团军;赢得了库尔斯克会战;收复了高加索、基辅和斯摩棱斯克,恢复了列宁格勒的陆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