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巴黎1月18日电 当地时间1月16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出席援华抗日医生贝熙叶半身雕像着色仪式。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陆青江陪同出席。贝熙叶医生之子贝石涛,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副主席拉巴特、主任艾诺德,雕塑家卡伊努等出席活动。
红十字医疗救护总队医生杨锡寿的女儿杨永楦 胡浩摄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高翔、瞿鹏杰):“如果能把这些故事传出去的话(就好了),因为(知道这些故事的)这些人都老了,好多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如果第二代人再去世了,后人就更不知道这段历史了。” 讲话的是今年65岁的杨永楦。
彭鸿书国际援华救援队部分队员合照彭鸿书所摘原图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何依蕾):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联合发起“寻找国际友人的足迹”大型公益活动。
傅拉都是波兰人,不仅是医生,还是一位外交官,通晓波、中、法、德、俄、英等多种语言。犹太人重视教育,傅拉都19岁时,便考入了华沙大学法律系,但他显然更喜欢学医,于是来到法国巴黎大学,希望未来成为一名医生。
新华社哈尔滨1月29日电 题:三位在华外籍医生的新春故事新华社记者姜贺轩、莫鑫、徐凯鑫在黑龙江大庆眼科医院国际专家诊区,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眼科医生莉莉娅·波波娃正在为小朋友检查视力,一旁的医院国际专家组组长季雪梅熟练地把诊断翻译给家属。“上几年级了?在教室坐第几排?
拉贝16岁的时候,父亲因胃癌去世,这对于年少的拉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个16岁的少年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放弃了游遍世界的幻想,离开学校到社会上谋生,经过两年的学徒生涯之后,拉贝成为德国一家出口商行的伙计。
说起抗战期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军民的外国医生,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白求恩。除白求恩外,还有很多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外籍医护人员,在那个缺医少药、生活艰苦、卫生条件简陋的年代,奔赴前线在抗日烽火中奋不顾身地救死扶伤。
中新社石家庄12月21日电(赵丹媚 刘靖)21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河北省英烈褒扬纪念中心)举办“穿越时空的思念”白求恩同志逝世暨《纪念白求恩》一文发表85周年纪念活动,缅怀国际主义战士亨利·诺尔曼·白求恩。今年是亨利·诺尔曼·白求恩逝世85周年。
11月1日,“纪念白求恩逝世85周年暨中加民间友好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沈昕表示,1938年,白求恩医生放弃国内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率领援华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