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花香了,就有蜂媒蝶使,草木茂盛了,就有牛羊成群,因为清粼粼的红崖河,便有了那座老磨坊。关于老磨坊的来历,外婆亲口对我说过。我到现在都深深记得。不知道那是哪一年,生产队的磨坊准备按价出卖给个人。庄里好多人争着要,可一听价钱,大伙儿直摇头。
“哎呦,我干磨坊好些年了,一二十年都有了。常万儿【方言:以前】咱这儿没有磨坊,都得跑可远去磨玉谷【方言:玉米】,通是费事嘞。镇暂【方言:现在】沟里头没啥人了,我这儿交通也不好,咱搁这沟里里头呢,一路上坡,有那人就不想来了。有时候一天能磨7、8家,有时候一天没一个人,净闲着。
很长时间里,农村的粮食加工主要依赖碾和磨,很多老辈的人依然记得要起早五更去推磨,加工了粮食做吃的。当时的辛苦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会的。也就上世纪70年代左右吧,农村有了粮食加工的机器,面粉、煎饼糊等不再用人工。农村的磨坊成为村民生活的主要依赖。轰隆隆的机器几乎在每个村子里都有了。
【河洛乡村头条号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山区农村都有一间“磨坊”,你进去磨过粮食没有?山区农民都是背着粮食自己来磨制面粉或者其他。在北方农村,常驻人口100口人以上的村子,才会有这样的设备,南方一般是没有的。这种设备你见过吗?
散文作者 健康一生图片来源 网络百度在农村,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九十年代以前,不管是规模大或小的村子,一般都会有磨房。那时候,有碾子的叫碾房,有磨子的叫磨房。碾磨粮食加工,是农村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