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健《人民日报》2024年6月28日3版 版面截图原题:江苏灌南种粮大户抓农时忙农事——夏收连夏种,时间表精确到小时(三夏进行时)下午4点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大胜村机声隆隆,田地里,搂草机、打捆机等开足马力;道路上,中型货车满载小麦和各式农机往来穿梭。
来源:福州日报第一年,拓荒整地,收支平衡;第二年,台风过境,损失近百万元;第三年,叶玉冰终于盼来了她的丰收年。水稻丰收,叶玉冰在稻田中喜不自胜。记者 原浩 摄“今年水稻亩产600公斤,年产量预计1000多吨!”在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的一片金黄稻浪中,50多岁的叶玉冰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新华社石家庄3月15日电(记者赵鸿宇)“在没改变种植品种和管理方式的情况下,去年村里500亩农田连方成片后,种植小麦和玉米总共增收了2万多公斤。”河北省邱县杨省庄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董俊义近期进行小麦春管格外有干劲。
原标题:东安县:80后返乡种粮大户筑梦新农村红网时刻新闻4月3日讯(通讯员 李秋平 胡灵慧 记者 左伊杨)“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感情,虽然在外办厂收入不低,但难以找到归属感,所以我一直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如今回乡种田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我感到很满足。
陈仁见和驻村工作队在麦田。乐至县烟草局供图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便利的水利系统和阡陌纵横的道路,像是穿插在田间的毛细血管,一头连接着村民致富的希望,一头将农田滋养为增收的“粮田”。“万斤沟村地势相对开阔,大片的农田连接成片,具备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先天优势。
原标题:懂政策、善经营,敢担当、愿奉献,临邑县种粮大户魏德东——挑稳“粮担子”走好共富路□记者邓静“作为一名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党员,一定要把准农业发展方向,用好党的政策,带领大家伙儿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种粮效益和种粮积极性,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来源:江西日报 挂挡、提速、收割、脱粒……正午时分,艳阳高照,兴国县80后种粮大户温庚连还在田间忙碌,她头戴草帽,娴熟地驾驶着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工夫,一片稻田就收割完成了。今年41岁的温庚连是兴国县杰村乡和平村人,她很早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1月8日,在江西南昌安义县鼎湖镇的一个小院里,1486万元现金堆成小山。数百位农民在台下翘首以盼,期待叫到自己的名字领取“年终奖”。“‘种粮状元’刘守量队,奖金543550元!”随着最后的大奖揭开,在众人喝彩声中,57岁的刘守量胸前戴着大红花上前抱起一摞奖金。
几天前,他收到高密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提醒农户及时镇压小麦,控旺促壮。今年秋收以后,粮价走低,大户收入下降,但记者走访发现,高密一些种粮大户却在逆势扩张,对走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10月上旬,正值玉米集中收获季。农忙之余,桓台县索镇街道睦和村种粮大户胡治勇一直在“鼓捣”小麦播种机。经过多次试验,他最终成功地在播种机“后腿”上加装了一个滴灌带铺设架。通过这个小小改进,小麦播种机走一趟,可以完成施肥、播种、铺滴灌带3道工序,大大提高了滴灌带铺设效率。
原标题:“地上种满庄稼才舒服”(主题)“粮王”刘文豹的精神归属(副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侯文坤 熊翔鹤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田垄间,79岁的刘文豹种地四十余年,每次见到庄稼成熟,总是抑制不住欣喜和激动。
芒种时节,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田垄间,自动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排排秧苗立在水田中微微摇曳。79岁的刘文豹照例来到农田查看秧苗长势,儿子刘斌、刘杰两兄弟正操作机器,抓紧移栽今年最后一批晚稻。“过去二三十人的工作量,现在两个人就能搞定。
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刘莉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刘莉和父亲一起查看粮食长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梅潇予为什么要回村种粮?“让老少爷们跟着我通过种地多赚点”“保障好粮食安全”……面对镜头,来自山东的返乡创业青年刘莉和徐铭这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