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吴仪同志曾指出: “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古人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治未病的记载,可见中医治未病源远流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治疗理念?让我们在一场爆燃的《“舞”禽戏》中,走进《中国中医药大会》第六期节目《未病先防》。
为什么说“治未病”是最高明的医术先秦典籍《鹖冠子》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在扁鹊看来,能治未病是大哥的医术高超之处。虽不求赫赫之功,而防微杜渐,化解问题于无形。
□李云龙中医认为,“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最好的医生是防病于未起,治病于未发。各级各地管理党员干部也应该像高明的医生那样,“治病”于“大病”之前,“补牢”于“亡羊”之先,禁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多吃廉政教育的“药片”,未病先防,筑牢思想防线。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出自战国时期,自秦代、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均有补充,最终成书于西汉中后期,而《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兵法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对政治斗争、情报竞争、市场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故《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形成也势必受到《孙子兵法》中哲学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