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电视都知道,皇帝一颁布圣旨,第一句话一定是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这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
看古装剧时,总能听到太监扯着嗓子喊“圣旨到”,紧接着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仿佛成了圣旨的固定开场,不管什么朝代的剧,都爱用这句。但你要是信了,可就被忽悠啦!在真实历史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可不是从有圣旨就有的。最早使用它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得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此乃十足的“戏说”和“穿越”! 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
根据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所以,前六个字应该是一个整体,或者连起来念也可以,因为皇帝是代表上天下达旨意,如果中间断句就不是代表上天下达旨意,所以是错误的。
说道这句话,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位土皇帝不像一些花销大方的皇帝,他这一辈子也没舍得花多少钱,出手大方几乎和他没什么关系。就连明皇宫最大的奉天殿,也只有雄伟而没有豪华的气场。说奉天殿的目的,我们是为了印证圣旨中奉天承运的来历。
近来古装历史剧兴起,比如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相信大家也大都看过皇帝颁下圣旨给臣子的场面,太监高呼“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然后念明旨意,最后收尾一句“钦此”,而接旨之人则跪在地上磕头谢恩,双手捧过金灿灿的圣旨,最后还要应上一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有:“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邹衍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听得人很不舒服,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这可谓是“戏说”和“穿越”。在中国古代,帝令也不全称为“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