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雯博士的学术著作《走向终身学习和教育现代化——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共有难题之一“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对国家资历框架这一全球范围内最为普遍的政策工具的分析入手,从理论、现状、制度逻辑等角度系统性地探讨了世界各国学分、文凭和资格证书之间相互认可的问题,采用多案例比较的分析方法,详细梳理了欧洲、大洋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大洲的10多个国家资历框架以及全球性和区域性资历认可公约的建设与实施情况,探讨了国家资历框架的多样性与外部社会背景的关系;
回望百年前的一次热潮。《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宋碛砂版大藏经》《珍本医书集成》《各省通志》等各类丛书、类书、正史、宗教、医学、地方文献类古籍等得以大量出版,一时铸成现象级出版景观。
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又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
廖世承,字茂如,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廖世承曾在上海虹口区山阴路的大陆新村和乍浦路254弄居住。起草现代学制方案廖世承1892年出生于嘉定的世家大族,23岁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插班进入布朗大学二年级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