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4月28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是唐代名相陆贽劝谏唐德宗减轻赋税、体恤百姓时提出的主张。
节俭就是勤劳和俭朴,指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珍惜劳动成果,用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自己动手制造劳动财富。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美德。”这不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大都是具备勤俭节约这一美德。
【来源:四川在线_滚动新闻】四川在线记者 丛雨萌1月24日,一帧蜀籍邀您欣赏《资治通鉴》。海报所选用图为《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明)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元)胡三省撰,元刻明弘治正德嘉靖递修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日前,《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在谈到“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问题时,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
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生活方式与其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受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和社会价值指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在司马迁《史记》里。也多次提到“节俭”讲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另外,《后汉书》中的“节俭”“节约”这两个词是混用的。日语书籍封面上的“节约”而现代汉语中的“节约”可能来自日语的。“節約”《汉语外来词词典》就收录了“节约”这个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词。例如“电车”“电话”“新闻记者”“舞台”等。
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生活方式与其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受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和社会价值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