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4日讯4月23日,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航天产教融合与工匠型人才培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研究员龙乐豪在报告中透露:今年我国将发射育种返回卫星。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作报告。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马帅莎)中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经过十多天的在轨飞行,近日成功返回地面。卫星搭载的一批新“太空种子”24日在北京完成交付,这些植物载荷覆盖了粮棉油菜瓜果等主要品种。什么样的种子获得了这次“太空半月游”的机会?
183天超长太空之旅,“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和两位航天英雄重返地球,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的新纪录,3个月的时间他们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生动的“天宫课堂”授课活动,还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和应用项目,这次和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一批农作物的种子,其实咱们日常生活中的米饭、蔬菜等早已打上了“航天印记”,1粒种子遨游太空15天,水稻太空育种要比杂交育种缩短约1倍增产10%,产业化推广创造经济效益2000亿以上,今天我们一起揭秘航天育种的新技术。
今年9月27日,由上海辰山植物园提供的26份种子,跟着“实践十九号”卫星在太空遨游了13天。返回地球后,这些种子被植物专家接回上海,第一时间播种入土,并开启地面育种筛选实验。在辰山植物园种子资源库,看看新闻Knews记者见到了从太空遨游归来的植物种子。
航天员将要在太空生活的三个月,网友们都很好奇他们吃什么,太空只有压缩饼干?中国空间站的食物可谓“太空一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给航天员配备了120多种航天食品,包括主食、副食、调味品。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搭载返回式太空舱,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的高真空、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特殊环境的共同诱变作用,使生物自身产生基因变异,再回到陆地上,经过科研人员多代筛选、培育,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
潮新闻 共享联盟·海曙 张昊桦 周正宵 记者 应磊“浙八味”中药材浙贝母种子从太空回家 共享联盟供图“顺利入土,希望有收获。”22日,省科技特派员、浙江万里学院教授王忠华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近日从太空返回的“浙贝3号”种子。
枣庄市峄城区石榴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悉心培育“太空石榴苗”。 李敖 摄中新网枣庄4月4日电 (李明芮)记者4月4日从枣庄市峄城区石榴研究院获悉,500余株太空石榴苗已从北京返回家乡,“入住”枣庄市峄城区石榴研究院的“新房”。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让书香与您常伴《走出地球的生命》郭金虎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本文首发于观察者网嫦娥六号已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的月壤取样。这是嫦娥六号最受公众关注的任务,月壤研究有多重要?能为将来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提供“种菜”的资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