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花儿歌词中适当地运用方言,有助于青海花儿歌词意义的表述和情感的表达,也能突出其山野味和乡土味,是一举几得的绝妙手法。但在文化交流力度空前加大和打造花儿品牌的今天,须注意两点,不可过多地使用方言,尤其忌讳堆砌生僻的方言;方言使用必须趋于规范化,更不可随意或生造。
(续)“欢”与“欢旦”。①欢方言,a、女性漂亮、丰满、性感;b、性格开朗、活泼。花儿:“九曲的黄河嘛湾套湾,湾湾里停的是扯船;这一个尕妹子世着欢,她成了我的扯牵。”②欢旦俗称,非常漂亮、性感的女性。本指戏剧中的旦角,“嬛旦”;民间引申为性感且漂亮的女子。
【班玛】地名,为果洛藏族自治州属县,大部海拔3300米—4000米,面积7100平方公里,草场63.4万公顷,耕地1166.7公顷,人口3万,藏族和其他多民族聚居。经济以牧为主,河谷地带种植青稞、豌豆、蔬菜,沿河森林密布,有玛可河林场。
明代成化年间的某年夏天,于庚寅年任河州卫儒学教授的山西诗人高洪在古鄯驿一带游历,他听着田野间飘荡的花儿歌声,诗兴大发,写下了花儿史上有名的《古鄯行吟》之二,其诗云“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八月十五】民俗节庆,中秋节。①亲友之间送月饼,月饼从磨面、发面到选料,家家精心蒸做,讲究每一工序,一般将发面擀薄,其上涂油拌料,葱绿的香豆粉,橘黄的姜黄粉,赤艳的红曲粉,甘甜的白糖粉,然后层层卷包,外裹薄面皮,其上又巧做各种花样,上笼蒸熟。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起源于甘肃南部的临夏,岷县等山区,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起源于甘肃南部的临夏,岷县等山区,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
来源:西宁晚报6月5日下午,我省重点剧目、首部花儿风情歌舞剧《阿哥的白牡丹》连排完毕。该剧将于近期在首届丝路花儿艺术节上亮相,在青海大剧院与观众见面。该剧通过省内优秀的花儿艺术家与民间花儿演唱者的演出,使观众对青海花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7月2日,大通县第十三届老爷山花儿会开幕式在秀美的老爷山脚下举行。开幕式上,花儿经典《吾屯令》、《憨墩墩令》、《梁梁上浪来令》、《咿呀吚令》、《白牡丹令》、《大眼睛令》等一首首优美的曲令,高亢的歌声,诠释了“花儿”个性、开朗、奔放、热情的独特风格。
根据研究,花儿最早为秦汉时期羌汉民歌结合而为雏形,后经南北朝时期,羌、汉、鲜卑民歌相互影响而趋于成熟,唐中期吐蕃进入河州地区后,通过对各民族的语言同化和音乐融合,最终形成独特歌唱形式,元明以后,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和部分裕固族的演唱和传播,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已成为广大群众共同喜爱的山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第十届黄河戏剧节好戏连台。众多剧目中,大型现代平弦戏《绣河湟》获得普遍赞誉。该剧将地方民歌与戏曲元素相融合,把绣娘通过非遗刺绣脱贫致富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如同一部山水人文交响曲,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