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是科研学习之富矿,是顶尖学者之渊薮,也是国际交流之舞台。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胡富钦开拓了自己人生的更多可能,从南开出发,一路走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北京代表处、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办公室,立下了为国际合作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 刘昕璐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青年人才,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解读中国方案,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如今的00后中国青年比以往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国际组织实习乃至任职。
在国家大力培养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当下,去联合国实习、工作本是青年人才的一种选择,但近期部分网红博主涌入“参观联合国”的赛道打造虚假精英人设,引发公众的反感和舆论批评,也让通过正规途径,进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青年人无辜“躺枪”。
来自东华大学的2018级的学生朱珂彤,乐观积极,热爱生活,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做到最优秀。敢于拥有自己的生活,You don’t get success,you become it.这是朱珂彤带给学弟学妹们的经验。
今年6月刚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李双倾,还不适应自己变成“北外校友”的身份。她于2015年保送进入国内语言类高校的顶尖学府——北京外国语大学,进入西葡语系(现更名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学院)进行本科学习,从此便开启了在北外本科、硕士研究生求学之旅,从青春懵懂到温柔坚定。
他在海洋工程Top 1期刊Ocean Engineering、The Journal of Navigation、SENSORS、Evolving Systems、《中国舰船研究》等具有高影响力的国内外学术期刊、国内外领域A类学术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18篇, SCI/EI检索9篇,其中一区SCI论文Decision-Making for the Autonomous Navigation of 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 Based on Scene Division and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被交通部评选为2020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对于诸多青年学子来说,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犹如登上一个闪耀的世界大舞台。联合国,一个能够接触到全球最紧迫问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共同探索解决方案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将有机会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影响世界的未来,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然而,通往联合国的道路并非坦途。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婷婷 记者 贾晓静从联合国青年办公室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年轻一代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声音也日渐响亮。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董筱曼于2023年进入联合国青年办公室工作。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定能力成为必然要求。为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高校积极推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