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域生态环境的提升,以及各项水上运动的兴起,相应的各类水域救援任务也随之增多。其中,潜水救援环境复杂,情况多变,危险系数最高,救援人员必须拥有高超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和圆满完成救援任务。
新华社“深海一号”9月4日电 记者手记|乘“蛟龙号”潜入深海新华社记者王聿昊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个小山包,最高的一个距离水面仅约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令这里的深海世界丰富多样。
《蛟龙行动》看得我热血沸腾,林超贤导演拍摄军事动作片的水平比《红海行动》更上一层楼。这是中国首部潜艇题材大电影,观众在银幕上跟随蛟龙小队成员上天入海,感受海军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影片中,有鱼雷对轰的潜艇大战紧张刺激,同时善于水下作战的蛟龙突击队也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与顽强。
坐落在北京密云水库旁的溪翁庄消防救援站,孕育了国家水域救援北京大队的雏形。这里远离市区,背靠一座山,四面八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开放性水域,对消防队员们来说,激流冷湖是最危险的“战场”,也是天然的训练基地。
据央视新闻报道: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北京时间8月2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在约5小时的海底作业中,科研团队共观察及拍摄到肉食海绵、玻璃海绵等近10种海绵生物,采集到海参、海绵、海百合、海星、珊瑚5种代表性生物样品。
参考消息网8月19日报道据俄罗斯卫星社网站8月18日报道,船时2024年8月18日13时许(北京时间8月18日11时许),抵达西太平洋首个作业区的“蛟龙号”搭载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许学伟和潜航员齐海滨、张奕完成航次首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目前已在南大西洋完成23次下潜并创造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记者27日从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获悉,“深海一号”船执行的中国大洋83航次第一航段聚焦南大西洋中脊热液区。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这是咱们老祖宗千百年来的梦想。但现如今,这些梦想已经一一实现了。比如今天要讲到的蛟龙号潜水器,就是一个圆梦工具之一。截至今年8月份,该潜水器已完成第300次下潜。
今天(18日),“蛟龙号”顺利完成300潜!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 联播一瞬带你看“蛟龙探海”!监制丨彭娜编导丨王鲁彬 张雨妍剪辑丨张斌 汪亮策划丨杨艺记者丨陈博©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中国日报11月10日电(记者 赵磊)有过潜水经历的人都知道,水下能见度低、无法看清远距离目标,看不到参照物、没有方向感,传统陆上通信手段无法在水下使用、通信困难……一支作战小分队如何才能克服这些水下难题,快速、准确完成任务呢?
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日完成第302潜次作业。在下潜作业中,“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展开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蛟龙号里面是什么样?深海能够看到哪些生物?让我们跟随潜航员齐海滨的镜头一探究竟。
“太激动了,我昨晚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24日,刚刚结束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中国远洋科考船“深海一号”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香港。这是“蛟龙号”首次访港,也是中国深海大洋领域科考船时隔18年再次访问香港,受到特区各界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