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网】2月21日,重庆京剧院排练厅内,周利正和同事们彩排京剧传统剧目《龙凤呈祥》。“《龙凤呈祥》场面宏大,情节生动,是经典传统剧目。”周利说,虽然大家对剧目很熟悉,但还需要不断锤炼加工,“演得好,观众才能充分感受到京剧的魅力。”周利普及戏曲文化。
占地622亩的区域内,建有56个不重样的格子空间,嵌套21个剧场,每天1000多名演员上演1000多分钟的戏剧……今年“五一”假期,超50万人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观剧,省外游客占比超过70%,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0%。
吴秀卿 受访者供图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韩国翻译家吴秀卿奔走于多个论坛与研讨会现场,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讲述自己对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的认识。连日来,她在多个场合向同行和朋友介绍中国戏剧近年来在韩国蓬勃发展的状况。
作者:伏涤修(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剧在表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在中国戏剧史上,戏曲历史剧的创作产生过许多精品乃至经典,而在今天,戏曲新编历史剧在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大有可为。京剧《曹操与杨修》剧照1.
打通“60岁到6岁”,上海戏曲氛围浓京昆沪越淮评弹,沪上众多课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戏曲市场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本科生达里娅·奥加涅索娃有个意味深长的中文名字“傲雪”。热爱中国文化的她,正准备撰写的论文以“昆曲《桃花扇》中的中国明代历史”为主题,这是她在上海学戏后获得的灵感。
每周三下午在徐州科技中学代京剧课,周四下午在徐州老干部大学朝阳分校代京剧课,周日下午给少儿京剧班上课……虽然已经七旬的年龄,但徐州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司华在传播京剧传统艺术的道路上却元气满满,每天都非常充实。
作者:徐雪霏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似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如何让传统戏曲“破圈”,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戏曲微短剧”——几个字横跨内容、形态、传播方式,纵跨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它不是简单的“戏曲+微短剧”,而是戏曲与微短剧多重建构的新媒介样态。微短剧是当下流量的“风口”,微短剧有剧集短、时长短的特点,核心逻辑是以密集高效的剧情输出、直白的情绪或情感,高效爽快地抵达受众。
以下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在近日举行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以下简称上海市戏曲学校)建校70周年“海派戏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王珮瑜在演讲中 (蒋迪雯摄)我认为,对当代京剧来说,传播与传承同样重要。登台演戏毋庸置疑是我的本分,而传播京剧也是我的分内之职。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蒋建国先生早在其担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期间,就有过针对戏迷在推动戏曲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强调,他把专业院团与戏迷之间的关系,比作是“鱼水关系”,即专业院团是鱼,戏迷是水,专业院团不断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需要通过代表着观众市场的广大戏迷验收和支持,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更好的拓展戏曲传承空间未来,打好戏曲传播组合拳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