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建军握手的短短几秒钟,长江日报记者心里蹦出一个字:稳。孙建军的手没有上下左右地晃动,仿佛静止悬停在空中。孙建军一笑,开门见山地说:“干焊工,手要稳,眼要准,心里还要想着拼。”孙建军认真辅导学员掌握焊接技术要领。
新华社杭州4月27日电 题:王洋:从焊工到机器人编程师的“蜕变”新华社记者张璇手持控制面板设置参数,给焊接机器人进行编程,使其能按照既定轨迹对工件进行一次性焊接……这是机器人编程师王洋如今的工作日常。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焊接工艺师。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一个建设中的钢结构桥梁智能生产线项目,将把焊工们从高温、噪声、粉尘环境及喷溅灼伤风险中解放出来,机器人造桥或成为现实。总投资5亿元的这个项目位于武汉市蔡甸区中法生态城的中建钢构武汉公司,其中包括一条智能化板单元生产线、三条数字化桥梁总装生产线及相关配套。
原标题:智能制造时代要为工人留出成长通道笔者在近期采访省内一家企业时了解到,企业为减轻焊接岗位人工压力,引进了智能焊接机器人,这样1台焊接机器人的工作量可以替代3名普通焊工,企业中的高级焊工只需负责复杂和精细的操作。而在人才市场上,高级焊工颇为紧缺。
原标题:“蓝海焊将”刘海林:“匠心”雕琢“报国梦”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冬梅 通讯员 苏衍福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里,6台焊接机器人开始“上岗”,它们的精准度能达到了十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这些机器人的研发者就是刘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