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是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严格保护耕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秋收冬藏又一年,龙江大地秋收工作接近尾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做好明年“三农”工作的指示中强调,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中的精华,高标准农田具有“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林成片、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等特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迈上1.
来源:【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24年,黑龙江省农业喜获“21连丰”,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出了新贡献。
秋收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的黄金期。10月29日,在太行城乡建设集团位于涿州市刁窝镇泗平庄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无人驾驶开沟机正在开挖管沟,它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笔直前进。“咱这开沟机有卫星领路,高效省力。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正是冬春农田建设关键时期,各地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各地抢抓冬季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大屯镇,数十台大型机械正在忙碌,对因洪水受损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修复,确保2025年春耕顺利开展。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新年伊始,各地抢抓农闲的空档期,克服低温影响,加快推进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项目,力争在春耕生产前投入使用。寒冬腊月,大江南北,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在江西永丰湖西村,挖掘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
“今年的小麦可‘中’!亩产有1400斤左右,比去年高!”说起夏收时小麦的收成,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种粮大户裴朝宾脸上挂着笑意。单产提升靠什么?眼前这位种粮“老把式”一口气对记者甩出四个“好”:好地、好种子、好技术、好机械!
来源:【农民日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计划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那么,为何要建设如此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怎么才能建好管好呢?俗话说,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农民驾驶农机在翻耕农田。武纪全摄(新华社发)眼下,各地正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涵闸、开挖沟渠、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作业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为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提供支撑。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
12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介绍,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为19.29亿亩。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明年如何开展“三农”工作定下基调。据新华社消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部署2025年的“三农”工作。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新春伊始,各地坚持干字当头,以实干实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在内蒙古,全区3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工期较往年提前了1周左右,预计在春耕前,部分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就能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