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河源头第四个村子秋林村走访的时候,有粉丝告诉作者:秋林沟里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每天夜里两点起床磨浆做豆腐,赶在大家吃早饭的时候出去卖。大娘有很严重的风湿,干完活腿疼的不能走路,大伯眼睛患白内障,对面站个熟人不说话,超过两米,就认不出来是谁。希望作者能去看看两位老人。
是义乌人餐桌上。宗塘豆腐出自宗塘村,这里是义乌历史名人宗泽后裔聚集区。傅寿法:“平时一般做500斤左右的豆腐,不到8点肯定卖完了。过年前那段时间太紧俏了,每天加班加点做上1500多斤,也不够卖,有些老顾客凌晨4点多就来排队了。”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豆腐,豆腐。”行在乡间小路上,前方有辆小轿车,车顶上绑着一个大喇叭,一声声叫卖声悠扬透亮。当小车开进吉林省桦甸市地局子村,刚停在村中间一户人家前的空地上,人群就三三两两聚过来买豆腐。
来源:【海报新闻】编者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近两年,“地摊经济”逐渐回暖。然而,如何确保“地摊经济”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如何在为“地摊经济”松绑的同时,破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难题?如何将每个人的小期盼融入城市的大情怀,让个人发展与城市繁华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