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汉语历史悠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上古代的交通不便,各地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还有语言。听别人说方言,或自己说方言,不免会有疑问,我们口中说的这些话,这些字词,这么“土”,它们有正字吗,就是说可以写出来吗?
话说一位老洛阳出差到上海,想买几件衣服,便到店铺去看货。店堂里挂满了各种款式,琳琅满目,任君挑选。售货员更觉茫然,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他急了:“真是急死人,连酷搐、格揪都不知道,咋站柜台呢?我再解释一下,酷搐、格揪就是不展刮,你应该知道吧?”
据说这个县的口音,是整个洛阳地区口音最奇怪的县,同为洛阳人,很多人都表示,这到底是不是洛阳话?易经有云:“河出图,洛出书”,河洛文化的原点,就在洛阳的洛宁县,被誉为“宇宙魔方”的“洛出书处”,就位于洛宁县长水镇的西长水村。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崇祖敬宗,坚守先民语言,又因长期居住于赣闽粤边区,交通不便,受外界影响较小,保留有更多古汉语。 古汉语研究专家指出,客家方言源自魏晋至唐宋流行的古代普通话,是以洛阳方言为基础的“洛阳读书音”。
古代的中国人,他们的“普通话”是什么话呢?是我们今天的广东话?古汉语和今天各地的汉语方言的关系,就是一个祖父和几十个孙子、几百个曾孙子的关系,孙子和祖父长得总会有点像,但是,又不会长得很像,简单易懂地说,就是这么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