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网络失泄密情况日益增多,侵害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网络监听、攻击、窃密活动愈演愈烈。一部智能手机、一个应用程序、一个社交媒体账号,都存在引发失泄密的可能性。这些风险隐患,不仅与个人信息安全息息相关,更攸关国家安全和利益。智能手机竟成“窃听器”?
在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通讯工具,也是存储个人信息、处理工作事务、进行金融交易的重要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信息泄露风险。
当今时代,智能手机不再只是一部通讯工具,更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一旦遭受网络攻击,可能导致手机内重要信息数据被窃取,还有可能变成移动“窃听器”,持续录制并向外传输周边声音或图像。使用智能手机,需增强安全意识,就算是关机后也要避免带入涉密场所,以免造成失泄密隐患。
2024年保密宣传教育微视频《把好手机“保密关”》《把好手机“保密关”》案例警示在一次重要会议服务保障工作中,保密部门发现A市某单位工作人员杜某使用手机图文识别软件上传、识别1份涉及会议活动保障的机密级文件。
当前,信息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连。移动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类场景,新产品、新应用、新效用不断涌现,不仅为人民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学习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多数人都已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设备,甚至反受“物役”,患上“依赖症”。
在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通信工具,也是存储个人信息、处理工作事务、进行金融交易的重要平台。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及娱乐的紧密伙伴。然而,从安全视角审视,智能手机失泄密风险隐患层出不穷,即便是简单的通话、图片分享、发送信息,都潜藏着信息安全的危机。请查收这份手机使用“保密提醒”,别让手机成为身边的泄密“黑洞”。
普通手机使用保密要求使用普通手机,应当遵守以下保密规定:(1)不得在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2)不得在手机上存储、处理、传输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3)不得连接涉密信息系统、涉密信息设备或者国家秘密载体。(4)不得在手机上存储核心涉密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红机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移动办公日益普及,微信等手机应用在许多机关单位已成为处理日常工作的重要工具。然而,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为图方便而忽视保密要求,违规使用手机拍摄、传输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最终造成了泄密,教训十分惨痛。近期发生的一起典型案件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科技蓬勃发展的数字时代,网上办公以其时效性和便捷性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流行的工作方式。诸多线上平台汇集了强大的即时交流、格式转化、文件快传、群组讨论等兼顾社会交流和办公工具属性的“黑科技”功能,成为广大上班族处理日常事务的首选。
寒假结束,同学们陆续返校,元气满满开启新学期。多彩开学第一课,安全保密记心间。在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作为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伴侣”,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风险隐患。下面的这些手机使用“四心”提醒,同学们请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