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举行多场专题分论坛,其中,“龟兹重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上,文物界、文旅界、历史界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疆龟兹文化传承与保护,再现古迹遗址的当代辉煌,传播中华文明之光。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5日下午3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省(区、市),全力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取得一系列重要工作进展。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省(区、市),全力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取得一系列重要工作进展。连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
2024年4月22日,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训在北京首农香山会议中心正式开班。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出席开班仪式并授课,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作开班动员。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明非,以及中央宣传部文艺局、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陕西省文物局有关领导参加开班仪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主持开班仪式。
来源:中国旅游报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7月28日在北京中轴线制高点景山公园万春亭俯瞰故宫。
光明日报记者 李 韵 曹雅楠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凭借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通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议,顺利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一定是静态的过去时吗?世界文化遗产,只能参观、缅怀么?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8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文物保护法为何重新修订?这部法律将如何更好在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发挥作用?“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来源:人民日报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文物系统保护全面加强我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茜 李予澈 冀昱樵 张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北京中轴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实习生 钱佳滢 记者 赵安琪)导演吴琦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翻译家”。这种感觉是在与英国导演多米尼克·杨联合执导、拍摄纪录片《跨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的3年里产生的。“虽然我外语非常不好。
来源:海外网“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写道。近日,这条“线”再度惊艳世界。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