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三公,在古代可以形容一个人很有能力,在朝堂上前途无量,同时也昭示着此人是朝廷重臣。中国古代封建史漫长而悠久,“三公”这个称呼,也在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几乎在每个朝代,“三公”所指代的官职都各有不同。
今天,小编和大家聊个有意思的事情,三国时期的两大高危官职——魏国大司马、吴国大都督。为何这么说呢,魏国三任大司马曹仁、曹休、曹真都是当上大司马之后不久就挂了,东吴四英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也是差不多一样。
你有没有发现,自汉武帝以后,大司马就成了西汉外戚的标志,如卫青、霍光和王莽;而到了东汉,他们又都是以清一色的大将军专权,像窦宪、梁冀、何进和曹操等人,大司马鲜有提及。为什么会这样,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对历史又有什么影响?
大将军,古代带兵打仗的最高统帅,起始于高祖刘邦尊韩信,位列将军之上,总揽全国军事。历史上只有卫青、霍光、王凤、王商担任过此官职,此四人的共同特征是外戚、权臣,在西汉王朝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见证着王朝的兴衰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