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太阳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羲和号”部分观测数据“羲和号”是我国首颗探日卫星2021年10月14日发射升空两年多来,“羲和号”产生了超过400TB的高质量科学数据和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据介绍,我国正在开展“羲和二号”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论证根据论证方案“羲和二号”将争取于2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6月13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天文学》发表我国探日卫星“羲和号”的最新成果。科学家们通过“羲和号”获取的太阳观测数据分析,首次精确刻画出了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进而发现了太阳大气自转的新规律。
交汇点讯 6月,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相关论文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自转是所有恒星的内禀属性。
据悉,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我国探日卫星“羲和号”获取的太阳观测数据分析,首次精确刻画出了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进而发现了太阳大气自转的新规律。相关论文于6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来源:新华社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相关论文6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以往,我们看到的太阳照片都是外国人拍摄的,这可谓是中国航天的一次里程碑式成就。而针对这些太阳照片,网友们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单纯从外观来感叹“太酷炫了”,还有的人大胆提出疑问“为什么是这种颜色的”,还有的人另辟蹊径:“为啥卫星距离太阳那么近都没有被熔化”。
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2021年10月14日发射升空。两年多来,“羲和号”产生超过400TB的高质量科学数据和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近日,南京大学太阳科学数据中心发布了部分观测数据。据了解,我国正在开展“羲和二号”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论证。
太阳表面的细长暗条变化多端。它们有时会突然消失,有时又会突然爆发,像其他太阳爆发活动一样,给地球磁场带来或多或少的干扰。2月5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太阳物理团队基于“羲和号”全日面光谱成像,分别构建了一个太阳暗条和一个日珥的三维速度场。
交汇点讯 2021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颗太阳卫星“羲和”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送入太空,揭开了中国“卫星探日”的序幕。这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南京大学作为用户部门负责科学与应用系统建设与运行。
今天14时,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再次发布耀斑黄色预警:北京时间2024年5月8日9时41分及13时08分,太阳软X射线流量2次达到强耀斑水平(X1.0)。耀斑发生在白天,因此会对我国区域电离层产生影响。预计未来三天,仍有可能爆发M级甚至X级以上耀斑。
来源:现代快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张时代考卷,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作答?2023年,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出品,现代快报+制作推出“中国式现代化·青年的回答——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第三季)”系列短视频。
3月2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地磁暴预警,预警称本次地磁暴活动从3月24日持续到3月26日,3月25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因此,从地球看去,喷发物形成一个圆面,也就是以往我们提到的“全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