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发布太阳能电池领域重要研发进展:针对钙钛矿和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寿命问题,科研团队提出“晶核工程策略”,制备出高质量的电池薄膜材料,显著提高了太阳能电池长期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12月29日消息,根据中国科学院官网信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葛子义和刘畅等在前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I⁻迁移问题,在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运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进展。
中新社广州1月9日电 (记者 许青青)据华南理工大学9日消息,该校严克友教授团队成功在锂金属负极界面表面构建了同时具有高电子绝缘性、高离子电导率和高化学稳定的理想型固态电解质界面,提升了锂金属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据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来源:光明网 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太阳能电池作为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技术,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孟磊研究团队,在高效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文章于北京时间10月14日23:00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线。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手机电池用久了就充不进电,电动车充满电能跑的里程数越来越短,寒冷地区的电池更容易坏,废旧电池数量越来越多……今天(2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登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新发现:通过一项新技术,可以对锂电池进行“精准治疗”,让废旧电池“重生”。
中新社天津12月5日电 (记者 孙玲玲)记者5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焦魁教授团队通过高精度数学建模,提出了全新燃料电池数字化设计方法,可快速提出、优化燃料电池设计方案,提升电池性能、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相关论文已在国际权威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发表。
该研究团队针对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制造过程中的难题,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广汽埃安在2021年曾称开发的石墨烯快充电池将搭载在AION V上,可 8 分钟充满 80%、NEDC 续航 1000 公里,且拥有军工级别的电池安全品质。
中国日报2月21日电(记者 程钰)近日,由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以“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为主题,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政-产-学-研-金”各界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日前,位于嘉定菊园新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传出消息,李驰麟研究员团队成功提出一种电极氧掺杂和电解液配方调控的双重策略,可助力实现高倍率、大容量、长寿命、低极化的可逆锂-氟化碳(Li-CFx)二次电池,有望破解这种电池自诞生50多年来一直无法高效充放电的难题。
中新社合肥12月9日电 (记者 张俊)记者9日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获悉,该院新材料研究中心章伟立博士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刘凯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不对称锂盐,这些锂盐不仅能提高锂金属电池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和安全性,还为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科技日报北京2月5日电(记者 刘园园)记者5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柔性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成功让钙钛矿与铜铟镓硒两种材料叠在一起,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3.4%。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刊发在《自然·光子学》期刊上。
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武汉固态电池冲刺年内量产_大武汉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2月17日上午9时许,位于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的未来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未来院)中试基地内,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全速运转。一群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年轻人正围着一块书本大小的电池进行安全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