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一只可爱的北棕腹鹰鹃在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风景区被成功放飞。当天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紫蓬山,只见救助人柏浩将一只北棕腹鹰鹃捧在手上,正准备找一片树林将其放飞。据柏浩介绍,就在上个月,有人在合肥市区发现了这只受伤的北棕腹鹰鹃,于是向安徽大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组求助。
【来源:合肥在线】近日,在宁国市组织开展的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中,宁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安徽省环科院联合安徽大学调查团队在宁国市用红外相机法拍摄到了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活动的画面。
近日,铜陵铜官区野生动物救护站接到市民紧急求助,报告市发电厂辖区发现一只受伤的大型鹳类,疑似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救护站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紧急派出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展开救援。经细致观察和物种比对,确认该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12月24日电(刘鸿鹤 张俊 王强)近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组织开展的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中,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联合调查团队利用红外相机,在徽州区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6月4日,记者从安徽大学陈众老师调查团队获悉,该团队在进行巢湖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利用红外相机监控技术,拍摄到中国尾羽最长的野生鸟种——白冠长尾雉。这也是合肥首次记录到该种鸟类。红外摄影头拍摄到的白冠长尾雉。
来源:【安徽财经网】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 掌中安徽讯( 记者 李世宏)近日,在六安市金寨县开展的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中,科研团队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安徽麝的踪迹。这一发现为安徽麝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淮南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波万顷、生机盎然,四季美景、丰饶物产驰名省内外。这里也是众多珍稀鸟类生存繁衍的天堂,冬季的天鹅、东方白鹳,夏季的水雉、凤头辟鸟虒鸟,以及成千上万只的白鹭、苍鹭、池鹭,都吸引全国各地众多摄影师前来拍摄。
1982年的暑假,张绪宏的儿子和村里的小孩一起去水库游泳。他们比赛从岸边游到水库中间的一座小岛上。张绪宏的儿子第一个上了岛。这座小岛孤立在湖水中央,只有两间房子那么大,上面树木茂密,除了这群好奇的小孩,平常根本没人上去。
中新网黄山12月5日电(刘鸿鹤)12月4日,黄山九龙峰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周边大同村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授牌仪式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大同村举行。该行动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希望在未来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
8月17日,合肥生态摄影师张震在安徽淮南一湿地中,拍摄到了一只东方白鹳。以往它在安徽是属于冬候鸟,但如今频繁在夏季出现,候鸟变留鸟了。今年夏季,安徽已有多地出现这一“反常”现象。据张震介绍,当时他正在淮南市大通区附近的一片水域观鸟,突然一只大鸟跃起,抬头一看,“这不是东方白鹳吗?
草木葱茏、苍峰峭壁、飞瀑流泉……近日,走进安徽省岳西县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仿佛置身山水画廊,令人心旷神怡。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东南部,是华东地区以亚热带兰科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滁州发现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近日,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滁州市生态环境局、滁州市环境监测中心和明光市环境监测中心及安徽农业大学田胜尼调查团队在明光池河湿地开展生态质量样地监测鸟类调查时,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
今年是安徽省第20次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也是完成首个扬子鳄规模化野外放归5年计划后,启动的新一轮规模化野外放归。目前,安徽省已累计放归扬子鳄1818条。“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逐年增长,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结构日趋合理,绝大多数放归鳄已适应野外环境,部分个体开始产卵繁殖。
中新网合肥12月29日电 (刘军权)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科学技术协会29日消息,日前,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市林业局、祁门县林业局及祁门县科学技术协会专家组一行,针对“国宝”中华秋沙鸭在祁门县阊江流域越冬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