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10岁男孩玩网络游戏两个月充值2.5万元,家长发现后提出退款,游戏经营方认为该账号经过成年人认证,家长需要负一定责任,只能退部分款项。游戏进行实名认证时是孩子妈妈进行人脸识别近日,市民曹先生向华商报反映,他10岁的儿子玩了一款名为“第五人格”的游戏。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主体责任的意见》,进一步要求相关企业加大投入,开发升级未成年人防沉迷、青少年模式等管理系统,不断提高系统辨识度,增强识别精准性,合理设置未成年人使用服务的时间、权限等,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保障未成年人健康科学用网。
一年一度315,关于消费者维权的热点问题中,未成年游戏充值退款等问题又一次被大家关注和讨论。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是因为网络游戏作为大众娱乐方式之一有着广泛的受众人群。但未成年游戏防沉迷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且是一个需要社会长期治理的问题。
多名未成年人在手机游戏上进行上万元充值的案例再现。近日“蛋仔派对”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漏洞正在引起关注。据极目新闻、大象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多名未成年人都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游戏中充值,金额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游戏平台吸引玩家“不设限”明明识别出玩家为未成年人却主动提示其“编辑身份信息”规避实名认证就这样冒用妈妈身份信息的9岁少年一个月内就在游戏平台充值10余万元被家长发现后游戏平台理直气壮拒绝退款平台的这波“操作”最终被法院叫停因未落实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实名制义务平台被判担责退还部分费
11月5日,伽马数据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85.8%的未成年人在玩游戏过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约九成家长表示明确支持现行的防沉迷举措,其中48.6%家长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引入有必要。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用户必须实名注
在信中,《蛋仔派对》表示始终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并公开了一份“《蛋仔派对》未成年防沉迷举措和家长指引”,涵盖了未成年游玩消费、反馈沟通以及游戏安全等具体信息,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蛋仔派对》未成年人相关举措及功能,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任晓宁 周六早上9点,周肖从被窝里爬出来,拿起手机打开《崩坏·星穹铁道》,边吃早饭边做任务。吃完后,她继续玩游戏,每天平均玩8个多小时。周肖是河北一所县级中学的高中生,今年16岁,她的学习成绩排在年级中上游,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为规避娱乐时长的防沉迷限制,四成青少年会使用家长账号绕开实名认证,其中三成家庭不知情……这是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于上千份针对未成年人的问卷分析后,观察到的最新发现。9月29日,南都在京举办“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第15期:E路护航,共话少年网事暨报告发布会”。
保护好“未成年”,让上网更安全(“融”观中国)——“透视‘防沉迷’”系列报道(上)闲时“刷一刷”、偶尔“看一看”、随手“拍一拍”……未成年人是网络时代原住民,互联网在帮助其成长、丰富其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之产生的网络沉迷问题也引起人们担忧:痴迷上网,未成年人浪费大量学习时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游戏企业作为未保政策的落实者及游戏内容的责任人,如何更好地营造适宜未成年人的游戏环境至关重要。9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会议强调,要引导支持相关企业积极落实条例、做到合规经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报告》显示,快手在2023年持续升级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在不断提升平台保障能力和未成年人使用体验的同时,针对未成年人隐私信息保护持续优化产品功能和技术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快手青少年模式已经具备了包括限制未成年人私信功能、限制陌生人关注未成年人等八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