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机会,刷到了网友的一篇报道,他展现了几十年前,农村“三提五统”的一张账单明细表。这张表格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时间显示为一九九八年,题头是农户全年承担费用及劳务,每一项内容的费用,都标注的明明白白。
20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后期,农村出现了“卖粮难”、粮价偏低、达标升级加重农民负担、乡镇机构人满为患等问题,农民增收乏力、负担加重,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加上分税制改革导致基层财源减少,基层财力的支出缺口不断增大,“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
因此我们建国时一穷二白,同时还是落后农业国,急需快速工业化,就效仿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但首先要解决就是原始资本问题,一方面向苏联借了3亿美元贷款,用于购买机器物资,但随着朝鲜战争爆发,我们向苏联贷款金额累计高达86亿元,除了通过向苏联提供钨砂铜等稀有资源外,就是出口农产品偿还,这就导致全国人民都要节衣缩食。
我是第二代农民,在农村生活了五十多年了,对农村的发展算是知道的不少,最庆幸的是没有出生在饿死人的年代,听老辈人说,只要有一碗红苕汤,就可以救几个人的命,因为这是奶奶的遗言,快要断气的时候,问她有什么想说的,她说想喝一口红薯煮的水。
我是老农民,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从50年代起,农民便开始交公粮。虽然大部分地区在2005年取消了交公粮,但严格来说,交公粮真正结束的时间是2006年1月1日,这一天中国废止了《农业税条例》。
农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家,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依据国家的户口管理政策,自己出钱,向国家缴纳农村户口转移变更成非农村户口,人们称之为“农转非”户口,就可以跳出农村户口的范围,就可以逃脱农村人的各种赋税和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