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十九日谈》时,我正和学生一起赏读《木兰诗》,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说木兰是巾帼英雄,但他发现,整首《木兰诗》,表现木兰战场杀敌的内容只有寥寥六句,相反,关于木兰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占了大半,换而言之,她认为《木兰诗》里描述的木兰不够“英雄”。
10月9日,以“你为什么写诗”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论坛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今年87岁高龄的首届“金玉兰”诗歌大奖得主阿多尼斯看到这么多读者非常高兴,他说:“可见诗歌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受到大家喜欢”。
在《巴黎评论》访谈中,她为自己的批评方式提供了更生动的说法,她说自己是“从作家的角度阅读”,“你走进一个房间去描述建筑风格。你从诗的内部说话,就像一个人在观察屋顶和墙壁是如何衔接的,墙壁和地板又是如何衔接的。支撑房间的横梁在哪里,让光线通过的窗户在哪里”。
内心的咏唱和素朴的表达文/周维强相关链接:诗歌时刻丨黎凛:或如一个归来的老水手,内心掩藏了大海的风涛创作谈丨黎凛:诗歌的光芒,照亮生活的缺口初读黎凛的诗,会很容易勾起我对故乡的怀想,尽管他诗歌中所描写的乡村风物在湖南,而我的故乡在黄淮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