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环球网文化报道 记者 张嘉玉】11月7日,立冬节气到来。环球网文化频道邀请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从天文学视角赏立冬节气之美。古代天文学家仰观日月循环,探寻太阳影响而来一年四季的循环,月亮运行阴晴圆缺的变化,用二十四节气与朔望月制定出中国特有的农历历法。
新京报讯(记者赵利新)近日有网友称,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的国家天文台密云站将被拆除。10月25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该天文台负责人,对方表示,天文台不是拆除,而是对部分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把天线进行更换,预计2026年能完成升级改造。
人民网北京9月14日电 (记者尹星云)9月14日,第八届北京·延庆天文科普发展论坛在延庆区旧县镇文体活动中心拉开帷幕。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等单位的30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天文科普及科普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2023年1月,大学在读的齐瑞放寒假回家,发现76岁的爷爷成为一家互联网“学堂”财商课的学员。在听“小白理财课”时,班主任用“前学员一天赚3000元”的案例,吸引老人借钱买了2980元的理财进阶课。等爷爷发现听不懂课程要求退款时,再也联系不上对方。
欧阳自远天文观测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不断深化着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天文科学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极大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天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对基础科学乃至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现实的和长远的深刻影响。我们头顶的星空既美丽又神秘。
2月8日,北京古观象台举办“宇宙少年团”中国古代星空活动,吸引近10组“追星”家庭参与。“宇宙少年团”古观象台追星。本报记者程功摄北京天文馆科技辅导员李慧的课堂从孩子们熟悉的星座引入:“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将全天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
□齐瑞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希望这“噼里啪啦”的雨能浇灭少年心中愁绪。怀着此等期盼,我踏上浇愁之路。路上,人们来来往往,步履匆匆。只我一人,悠然走在雨中,像失了魂一样,只顾往前走。近来诸事顺利,只是生活得太舒适,反倒愁从心生。
12月27日,多信使多波段天文学前沿研讨会暨云南大学天文学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昆明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云大星”,并向云南大学颁授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运行轨道图。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9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杨孟飞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发表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阐述了返回样品的物理、
“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重大设备之一——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IPS望远镜)日前正式建成,至此,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已具备迎接工艺验收的条件。什么是行星际闪烁?简而言之,就是行星际物质造成的射电波闪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自中国天眼进入到成果爆发期后,人们不自觉地在中国天眼的新发现前加上了“又”字。8月18日,中国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辐射新形态,矮脉冲辐射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杂志。本周,《面对面》专访“中国天眼”建造及科研团队。
北京科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总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众多科研院所集聚,不少科幻打卡点也应运而生。天文望远镜、VR体验、人造卫星、月球样品……一个科幻迷在北京,去哪里能够满足科幻梦?记者梳理了北京的科幻打卡点。
【科技前沿】光明日报北京1月19日电(记者齐芳)天体物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然而,我国天文学家却发现,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有评论认为,这一发现将对天体物理多个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