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运迎带领研究团队,到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4月28日,张运迎研究员为队青年技术人员作了题为“增生造山、岩浆作用与物质循环”的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网站29日发布情况说明称,经初步调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担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团队,虽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规定程序开展了现场踏勘,调查和收集了深圳湾的海洋环境、生态现状资料,进行了相关数值模拟计算,但在部分定性分析部分,因采用该所以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讯 (记者叶青 通讯员徐晓璐 黎大宁)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设的西沙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西沙站)入选。
海洋作为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环流在全球热量、淡水平衡中起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春在研究团队博士付垚,联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德国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应用观测数据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
1月26日,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向阳红01”科考船从三亚起航,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5年度东印度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任务(NORC2025-10)。本航次计划航程11000海里,历时74天,“向阳红01”船预计4月上旬返回国内。
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在南沙举行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莫文艺 刘肖勇 通讯员 王月 余丽颖)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暨专项学
海洋微生物,也能助陆上农牧业抗虫!广州日报记者30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携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近期合作开发的两项专利技术对河北中保绿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实施许可。
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张长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接国家重大任务,研究所在南海岛礁生态的恢复和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将继续关注南海的生态岛礁和海洋环境保障工作。
南海端为四海魁。南海是我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具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我国首次约4000米深海电磁联合探测地质实验获突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近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这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
南海网12月10日消息(记者汪承贤)近日,记者航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在崖州湾畔,塔吊林立、朝气蓬勃,一座创新之城正在崛起。“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三亚园区一期建设项目,目前进入地面施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