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推动仿制药发展,降低医疗成本,这一话题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研发过程:原研药的研发过程漫长且复杂,从药物分子发现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再到最终获批上市,需要耗费长达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花费高达数十亿美元。
最近公布的第10批药品集中采购(集采)目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最让大家注意的有两个点:进口原研药在本次集采中是完全的全军覆没,当然也可以说是主动的战略选择和放弃进入医保;中标入选的国产仿制药价格降幅又创历史新高,相当多的品种出现了降幅80-90%之多,比如被推上风口浪
首先,中国仿制药在过去,确实质量没有那么好,在中国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支青霉素,也就是盘尼西林,大概得用一两黄金来购买,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得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加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肆宣扬的“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理念,各种手段就上马了很多仿制药药品,这里面质量确实参差不齐,但不得不提一句,中国从90年代起就是世界原料药大国,全球的很多药品,用的很多都是中国的原料药。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月12日报道: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透露,2025年第1周流感处于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的阳性率上升趋缓,预计本月中下旬流感活动水平会逐步下降。春节前后,受人群大规模流动、探亲访友、聚餐聚会活动增多等多种因素影响,流感的传播风险会相对增高。
11月8日,中国医疗保险官网在其头条发表了题为《进口药在医院“消失”了?事实真是如此吗?【深度调研】》文章,本文想就文中所提进口药即“原研药”在医保药品集中釆购及患者用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个建议,供医保部门参考。
原标题:进口原研药真的消失了吗?近期,一篇讲述家长带孩子看支原体肺炎却无法如愿用到进口阿奇霉素的文章受到广泛转发和关注。“进口药难买”“医院越来越难开到进口原研药”等再次成为很多人讨论的话题。对“进口药消失”的关注,隐藏着这样一个刻板印象:进口药比国产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