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国爱情的关系错综复杂,正如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陆小曼,她曾为了和徐志摩在一起,不惜打掉与自己前夫的孩子,但不幸的是,徐志摩因为空难离开了人世,晚年时期的她,只能依靠已有家室的翁端午度日,生活的非常凄惨。
1917年9月,胡适因陈独秀推荐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1926年7月,胡适出访欧美,与北大的关系事实上告一段落。胡适第一次任职北大,前后将近九年。1921年10月,张竞生因谭熙鸿介绍得蔡元培为其所签聘书。1926年6月,张竞生脱离北大,开启人生中的另一段传奇。
1949年,不光是国共两党的命运转折点,也是很多文化界名人的人生转折点。早在1948年11月,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就策划了一个“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想把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文化界名人都送去台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类人:第一类,是各大院、校、会负责人;
1937年9月13日,胡适、钱端升、张忠绂三个名流受蒋介石之命,以非官方身份从国内登机经长沙到香港,再经马尼拉到中途岛,再到檀香山,出使欧美,开始长达几个月的抗战国际宣传,重点是争取英美支持。其时,卢沟桥事变刚刚发生,国府已经发表庐山谈话,决心抗战。
1924年左右,北大教授们分成两派,互相攻击,一派以《 现代评论 》为阵地,主要有胡适、陈西滢、徐志摩、陶孟和、蒋廷黻等,另一派以《 语丝 》为阵地,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为主。林语堂回忆:当这两个周刊关于教育部与女子师范大学问题而发生论战之时,真是令人惊心动魄。
1948年,对于胡适和蒋介石来说,都是多事之秋的命运关头。胡适面临“致命诱惑”和去留选择,蒋介石则面临胜败成亡和内部逼宫。蒋介石两请胡适出山,胡适进言蒋介石“必须认错”1948年3月21日,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从北平飞到上海,4天后又转到南京。
1944年,她在《诗与胡说》一文中曾论及胡适:“中国的新诗,经过胡适,经过刘半农、徐志摩,就连后来的朱湘,走得都像是绝路,用唐朝人的方式来说我们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经给人说完了,用自己的话呢,不知怎么总说得不像话,真是急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