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选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牙鲆“圣航1号”及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新品种福建牡蛎“前沿2号”榜上有名。
大众网记者 孙秀利 通讯员 蒋栓德 滨州报道9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永强,副研究员王立军、毕海波一行3人应邀走进阳信二中,为贯培中心100多名同学带来一场精彩的海洋科普讲座。三位科研专家的讲座融专业性与科普性于一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
记者 高雅洁 通讯员 王敏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乔迁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举行。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由市南区南海路园区搬迁至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研究所发展的空间问题,极大地改善实验及办公条件。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办主题为“砥砺二十载,科学新征程”的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活动,这也是公众科学日活动第一次在海洋所古镇口园区举办,吸引了1000余名家长及孩子,一同揭秘神秘的海洋世界。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5月18日(本周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4年公众科学日/科技活动周公众开放活动将在古镇口园区举办,集中展示研究所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2021年4月28日至29日,北京大学校长郝平率团赴山东,出席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揭牌仪式。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龚旗煌,党委常委、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张平文,威海市市委书记张海波、市长闫剑波等出席揭牌仪式。
4月2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哈工大、山东农业大学知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对德丰利达集团旗下威海利达生物工业园系列生物工程项目进行了论证,论证认为:虾青素项目工艺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环保指标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6月23日,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暨成立30周年庆祝会议在青岛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万世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实验室主任段继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等180余人出席了庆祝会。大会集体收看了腐蚀室成立30周年主题视频。
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坐落于南海新区科创城,是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新型研发机构,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与管理体制为依托,发挥中科院海洋所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中试孵化总部基地、智能渔业装备示范基地、海洋生物种质创制与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海洋装备与健康海洋综合实验场陆海四大中试基地,搭建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智能工业养殖及装备、海洋牧场集成技术与设备测试等九大中试支撑平台,打造海洋产业中试设施完备、要素齐全、链条完整、人才集聚、孵化团队专业的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和人才聚积高地。
走进位于威海南海新区的威海科创城,一座座研究院映入眼帘,研发人员穿梭其中,科研“种子”在这里萌发。3年来,研究院在南海新区这片创新沃土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已建设了院士工作站,引进了14名国家级人才,成立了13个研究中心,共有21个科研项目入驻开展相关研发工作,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仿生智能探测与计算感知关键技术项目等10多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山东绵长的海岸线上,海蓝与绿碳交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蓝碳,即海洋碳汇,呈现出风生水起之势。近日,山东威海荣成海洋发展集团(下称“荣成海发集团”)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携手,通过竞标获得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海草床修复工程建设资格,标志着又一个蓝碳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