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PK时间最长的敌人是蒙古人,从明朝开国到明朝即将灭亡明军一直在和各路蒙古强人对战,在整个明朝蒙古人进攻的总次数达到了1080次,战争次数达到了明军作战的一半以上,就连著名的明、蒙友好人士朱祁镇也和蒙古人PK了37次。
从努尔哈赤到福临的头盔来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都是“铁盔一顶,石青缎面盔衬帽一顶。金累丝盔璎一个,嵌蚌珠一颗、正珠十八颗、染貂皮二十 ”,材质、工艺和形式均同,只有护项、护耳、护颈部分所用材料稍有不同。
在元末至明清时代,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曾广泛流行着一种名为“棉甲”的铠甲,在清代时,棉甲甚至一度成为了八旗军的制式铠甲,和八旗兵形象牢牢绑定,这就让人们很好奇了,为什么棉这种听起来就柔软松软的材料会和坚固的铠甲扯上关系?
清朝以骑射开国,武功定天下,装备、服饰等处处都遵循旧制,已备武装。特别是参加重大军事活动时,将士都要身着戎装,彰显军纪的严明与等级制度的威严。那么,八旗甲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它和八旗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八个旗是否有差别?这套甲胄又是在什么场合穿着的呢?
说到八旗兵,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莫过于电视剧中头戴斗笠,身穿号衣,手持大刀或者长矛的清朝士兵,好一点地就配置了一副棉甲,其形象并不为大众所接受,反而给我们一种羸弱的感觉,更谈不上什么威武霸气上档次。穿着号服站岗的清朝士兵那真实历史中的八旗兵是什么样子的呢?
(上图)《 平番得胜图》中身着布面甲的明军骑兵进入明朝中晚期后,明军中已是布面甲的天下。提及布面甲,不少人一定会想到清王朝的八旗军:他们头顶“避雷针”头盔,身披打满了铆钉的布面甲,布面甲有黄、白、蓝、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种颜色。
1973年,故宫革委会出台一件特殊的“福利”政策,向单位600余名员工低价出售清朝盔甲。解放后,故宫曾存有清朝制式盔甲两万余套,七十年代发放“福利”棉甲约有3000套,此外还有1000套甲胄划拨给八一电影厂用作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