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浚县文化馆为大平调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爱英老师经典唱段进行录制。 浚县大平调俗称“大梆戏”,其形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其表演艺术阔放质朴,粗犷豪放、直取率真。
央视网消息(记者 豆瑞华 弟辰晨):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唱腔音调低,故称大平调。2006年,大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为欢庆端午佳节,6月22日至24日,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连续三天开展端午节“送真情·粽叶飘香”送戏进基层活动,相继走进菏泽华升颐养院、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杨庄社区、牡丹区西城办事处龙厅社区,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了《收姜维》《铡赵王》《见皇姑》《辕门斩子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2月1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菏泽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何西良携大平调传统剧目《徐策跑城》,走进菏泽鲁西新区岳程办事处琵李社区,为广大居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央视网消息(记者 豆瑞华 弟辰晨):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唱腔音调低,故称大平调。2006年,大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38岁的蒋芳芳出生于大平调世家,母亲是国家级非遗传人,自己也曾靠此为生。十年前,大平调观众锐减、舞台消失,蒋芳芳被迫离开了剧团,靠当婚礼主持维持生计。短视频平台兴起后,蒋芳芳在网上直播唱戏一炮而红,在抖音上圈粉七十多万。
新华网郑州2月15日电(王海霞 王克伟)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新春佳节期间,在豫北黄河故道上的安阳市滑县四间房乡所辖大吕庄村,举办了一场“粉墨春秋,平调之恋”2016大吕庄村大平调戏曲演唱会,吸引了方圆几里的百姓前来观看。
为进一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内黄县大平调剧团到六村乡来了!随着一台台古装大戏上演,现场群众深深沉浸在剧情中,看得津津有味,过足了戏瘾。
京剧号称国粹,地位超然,豫剧流传最广,被称最具活力,其余黄梅戏、秦腔等也都各有千秋,受众不一!但你知道吗?在冀鲁豫边界,其实最受欢迎的是大平调、大弦子、两夹弦、河南坠子等小剧种,每当年后庙会等,一般也都是找这样的小剧种剧团来演出,也最受当地人欢迎!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剧场歇业,演出暂停,疫情之下的河南戏曲界、曲艺界名家“以艺抗疫”,先后开展了“云练兵”“云排练”“网络演唱会”“直播互动”等线上文艺活动,除了在家创作近百部抗疫作品外,一批河南文艺名家演“艺”不停,先后入驻互联网,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网络直播等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