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说,春夏秋冬、阴晴圆缺、天气变化,都正常,但为何兰考不刮风沙,让人意外?影响深远到,半个多世纪过去,人们一说到兰考,那幅“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脑海,而在画面中央,是解开胸襟挺身而出的焦书记,他一脸展望未来的神态,走过来,成为一张剪影,变成雕塑,立在兰考火车站出口的通道尽头,日夜凝望每一个到访者。
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东经113度37分至114度04分,北纬35度41分至36度22分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地质复杂,大小山峰绵连环接,山岭较低的东部海拔300—400米,西部山岭海拔在1500米上下。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十万人硬生生用双手,用十年时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从山西平顺到河南林州,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干支渠总长度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那么?
红旗渠的逆天改命,凭啥成第八大奇迹?在河南林州,有个县级小工程,竟然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不像长城那样雄伟壮观,也不像埃菲尔铁塔那样闪耀全球,但论起背后的故事和影响力,红旗渠简直是逆天改命的典范!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建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解决当地缺水的问题。由于条件艰苦,许多工程师都放弃了这个项目,但李春渠却毅然决定接手。他带领着团队历经10年艰苦拼搏,终于在1965年4月5日实现了通水。
近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林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发展布局,在安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在新的赶考路上,林州市始终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气概,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崔逾瑜 夏永辉 刘天纵 杨千帆河南日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采访地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地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受水情况】截至今年7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0年来累计向安阳市供水超9.3亿立方米,全市332万人受益。
60年前,1500公里“人工天河”红旗渠凿壁穿石,引来漳河水,一渠清水滋润了林州大地,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林州人民的吃水难题,林州人民有了水吃。60年后,“南水”西行,翻山越岭将甘甜的丹江水输送到太行山下,林州人民吃上了优质好水。
寻找红旗渠精神的起源和修渠的原因,我们不妨回到几十年前,看一眼那时林县人的生活,就知道为什么要去修建这一条在全世界看来都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现在随处垂手可得的水,在当时林县人心中,是什么样的一种需求。 林县缺水,为什么缺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