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关于“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也曾留下振聋发聩的箴言:“国家非一人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非一党之天下,非一族之天下,非一教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为公!
孔子的学说和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其修齐治平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孙中山重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来为革命事业服务,其对孔子的学说非常推崇,在演说中多次引用孔子言论,对其有着高度的评价。
《说文解字》中记载:“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康熙字典》中是引用了《尔雅释言》和《书周官》,均其义为“无私也”。天下为公”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乃孔子的世间大同景象,全句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上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释义: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奋进新征程,我们党员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与人民一道把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不断推向新的胜利。
“天下为公”,这一古老而深邃的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他的一生,是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谋求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天下为公”的深刻内涵。
【光明论坛·温故】作者:杨朝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发动了意义非凡的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封建统治,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从此拉开了序幕。
作者:贺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
《礼记·礼运》托孔子之口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虽然被接续其后的“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私有现实所取代,但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和政治范型,始终存在于中国社会,并实际发挥着对不同王朝的道德引领和政治制约作用。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