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张小红正在指导学员。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蔡颖辉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蔡颖辉 通讯员龚建美)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交汇点讯 “太厉害了,这个工序我较劲了20多分钟没解决,张姐手腕一转就完成了,整个帽子成型才18秒!”5月29日上午,张兆丽在车间里给缝纫新手演示如何把帽檐上得又快又好,纯熟的手艺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一针一线“缝”出精彩人生米热姑·土荪(右)在指导店员缝制窗帘。哈尼克孜·哪斯尔 摄从捡拾塑料瓶、开三轮车卖小商品、做裁缝,到现在的布料店老板,这是34岁肢残妇女米热姑·土荪历经10余载打拼出的励志人生。
一针一线串起美好人生——记岚山区“守”艺人魏茂娟裁缝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职业,在现代,服装行业虽然已经进入高度机械化,但裁缝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他们坚守着传统手艺,传承匠人文化。安东卫街道的魏茂娟从初中毕业后就加入到裁缝行列,她的裁缝小店承载了许多人的美好记忆。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五彩的丝线在指尖流转,绣花针穿梭于绢布之上,针线交织间,一幅幅生动瑰丽的图案便展现出来。11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鹿泉区的“冀兰绣”创作培训基地,河北省级非遗项目“邢氏刺绣”传承人邢兰芳正在飞针走线,屋内满满的绣品流光溢彩。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022-06-12 09:05:25 曾经的她,扣子不会缝,顶针不会用;后来的她,喜欢上了手工缝制,缝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再后来的她,爱上了手工染布,染出自己喜爱的独特颜色。她叫耿辉,来自淄博市临淄区。现在,她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生如织布,不能错一步。”近日,在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村民贺树美的小店门口,店门上悬挂的一幅手工刺绣上面绣了这么一句话。贺树美(右)正在传授傈僳族织布技艺。王东供图“这是我家的家训,我用自己织的布把它绣出来,时刻提醒自己和娃娃们,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踏实。
新疆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体系,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哈密市伊州区陶家宫镇居民卡德尔 • 热合曼就是其中之一,他传承家族刺绣技艺,成为远近闻名的“绣郎”。 2021年1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哈密专场新闻发布会。
2021年12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驳斥“强迫劳动”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请大家通过一段视频看看哈玛古丽 • 吐尔汗的故事哈玛古丽 • 吐尔汗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巴彦岱镇苏勒阿勒玛塔村的村民。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达人名片】今年71岁的手工布艺达人周龙英用一双巧手,将平凡的生活变得美美的,把日子过得五彩斑斓。秘籍关键词:热爱 快乐技能指数:★★★★效果指数:★★★★“这些小包好好看啊,太精致啦!
李海珍在专心刺绣。 张鹏翔 摄中新网邢台3月6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孙瑞超)“一根丝线是由16根蚕丝合成的。一般刺绣时,把丝线分成4份就能做活儿,但是绣人物的脸部表情时,为了绣出脸部细微的效果,就要分丝线。
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通讯员 黄甜摄影记者 萧灏端午时节,佩戴香包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古老习俗,人们认为这些布制的吉祥物有灵气,具有保佑子孙、祝福他人的寓意。因此,端午节前制作香包、送香包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高子芝在创作 《八仙过海》、《花开富贵》、《农家小院》,在77岁老人高子芝的巧手中,一块块碎步边角料重新焕发生机,一幅幅、一件件渗透着艺术内涵的布贴作品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正是这一件件洋溢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布贴画贴出了高大妈富有艺术气息的老年生活,让她的精神世界充实而欢乐。
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通讯员 王玥“很幸运在大学期间遇见了您,您的悉心指导、耐心教诲、热心关怀让我爱上了服装设计,现在,我已成为一名服装助理设计师!”收到2023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王靖康发来的感谢信后,况敏教授欣慰地笑了。
极目新闻记者 王佳文通讯员 詹鸥 杨文蝶实习生 曹璟戎 郝梦月夏日的武汉,烈日炎炎。在武汉市硚口区汉中街道长寿社区的小凉亭里,杨桂芝额头上冒出了汗珠,但仍然麻利地踩着缝纫机脚踏板,将针线穿过布料,再缝上一粒扣子,不一会就改好了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