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熠熠生辉,他以深邃的思想和温和的性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他的生命故事,与母亲冯顺弟的教诲和影响密不可分。冯顺弟,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女性,用她的坚韧和智慧,塑造了胡适的品格和思想。
众所周知,真理标准讨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奏与先声。文章受到报社重视,在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的重视与主导之下,由《光明日报》与中央党校几名理论工作者对文章进行修改充实,由胡耀邦审阅定稿,于1978年5月10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次日再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标题都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以“名学”为阐发先秦诸子学派哲学学说的主线,奠立了“名学”的问题论域与框架结构,申明了儒家的苏格拉底传统。深刻反思胡适“名学”说的得失,有益于更加合理地推进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进程。
——再谈五四运动五月五日《大公报》的《星期论文》是张熙若先生的《国民人格之修养》。这篇文字也是纪念“五四”的,我读了很受感动,所以转载在这一期。我读了张先生的文章,也有一些感想,写在这里作今年五四纪念的尾声。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
冷的不是因为这个人,而是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在当今被推崇,并且,是有选择地被推崇。用中国古话来讲,就是借尸还魂,当然其目的是自然是兴风作浪,意图借胡适的“名声”来影响人民的是非判断,进而实现某种政治目的。
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曾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驻美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中研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