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随着新“国九条”将“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列为2035年目标之一,以及近年来海外资本市场新机遇风起云涌,属于证券公司的“出海”新阶段已悄然开启。
A股上市券商年报披露之际,其在港上市子公司2022年成绩单也陆续出炉。从经营情况看,相比前两年的增长态势,2022年多数子公司业绩与其母公司一样明显承压,不过部分公司在投行业务、金融产品利息收入上仍取得积极突破。除香港市场外,部分券商2022年还进一步扩大了海外业务布局。
“金融服务”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中如何发挥“穿针引线”作用,一直以来受到市场关注。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金融投融资体系发展步入新阶段。随着“一带一路”项目需要除银行贷款以外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选择,资本市场服务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久陷业绩亏损的西证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证国际证券”)将被“出手”。6月22日,西南证券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拟以8966.2745万港元的价格出售所持西证国际证券74.1%股权。交易完成后,西证国际证券不再纳入西南证券合并报表范围。
据统计,A股上市券商中共有17家披露了境外子公司2023年业绩。其中,以中金国际、华泰国际、中信国际等为代表的头部券商境外业务收入增幅在10%至30%之间;部分中小型券商境外业务则由于资金、业务等多方面限制,亏损同比扩大。
1月12日,银河证券在官方微信号发布消息称,已实现对东南亚子公司银河-联昌100%持股。银河-联昌是一家扎根东南亚市场40余年的券商,银河证券历时6年才完成对该公司的分步收购工作,最后一笔股权交割于2023年年末完成,涉及交易对价约为12.14亿元人民币。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新“国九条”提出的2035年目标之一为: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业内人士看来,要想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走出去、加大国际化布局是必备之路。
“800名员工、市场份额排名第一”;“500名员工,市场份额排名第一”;“300人,第五”……日前,中国银河证券董事长王晟带队,银河证券10余位中高层管理人员,与媒体座谈。银河海外及所属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公司CEO线上参会。
2022年,在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金融风险事件频出的大背景下,不少在港中资券商面临较大创收压力。传统的经纪、投行类业务受互联网券商冲击以及新股发行市场低迷的影响大幅下滑,自营投资受中资美元债暴雷影响亏损严重,多数中资券商开始主动开源节流,寻找新业务增长点。
2013年秋,“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带一路”倡议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在促进地区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力推动了跨文化对话与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也为中国内地投行出海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绝佳的舞台。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互联网券商近年来虽然盈利性一直保持在高位,但在境内始终受到几大因素的困扰,包括数据安全、营业牌照以及资本外流等市场和监管难题。因此,国际化是富途证券摆脱困境的的选择。”
中新经纬4月16日电 (周奕航)券商2023年年报陆续披露,在港开展海外业务的券商子公司业绩也浮出水面。据中新经纬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5日,在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27家A股上市券商中,共有17家券商披露了香港子公司业绩。
近年来,为顺应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中资券商国际化布局加速,国际业务也成为券商拓展发展空间、增厚业绩的新增长点,其中,境外子公司是中资券商开展海外业务的重要依托。近期,多家券商通过向境外子公司增资、支持子公司收购当地公司股权、私有化子公司等方式推动国际业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