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光明日报通讯员 范子溪6月,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林海苍翠,绿意铺展;科尔沁沙地起伏的沙丘穿上了“格子衫”,曾经贫瘠的不毛之地上绿意蔓延……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0周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青海格尔木12月12日电 题:荒漠变绿洲 青海格尔木生态与产业“两山排闼送青来”作者 王利文 李江宁 赵朗冬季的柴达木盆地寒冷、干燥,在广袤的荒漠中,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依旧“绿意盎然”。阳光照耀下的太阳能板排列整齐,将无尽的光能转化为电能。
众所周知,时间不可逆转,世间万物此消彼长,自有定律。或许某一地,千万年前是一片让人羡慕的绿洲仙境,但经过漫长时光的打磨,草木消失、水资源干涸,只余下漫漫黄沙弥漫天地,萧瑟空旷,惹人怅惘。一如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沙漠的名字,在蒙语中是"坏水"的意思,来源于靖边一座同名乡村。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相关媒体和行业组织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赋能计划》。戈宝公司首创拯救、种植、生产罗布麻,荒漠变绿洲,引领大健康产业,在全球距海岸最远的戈壁成功大规模仿生种植濒临灭绝的阿勒泰罗布麻,把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变成一望无际的阿勒泰戈宝红麻花海生态旅游景区。
中新网呼和浩特8月16日电 题: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中国用近半世纪创下“生命奇迹”中新网记者 张玮15日至16日,“三北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中国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齐聚,共话中国何以用近半个世纪时间创造出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
近年来,麦盖提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一年接着一年干,逐渐走出了一条从种树到“种富”、从荒漠到林海、从生态美到百姓富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阿尔泰山脚下的可可托海,三代人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书写了功勋矿区的新传奇;而在山西的右玉县,一代代右玉人以惊人的恒心和毅力,硬是把曾被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变成“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
20世纪60年代,山南市隆子县流传着一句俗语“聂巴阿贴组”,意思是“只要你说话,身上的沙土就会往下掉”。那时的隆子河谷,一年里有近8个月的沙尘天气。1964年,时任隆子县新巴乡乡长的朗宗赴区外参观学习,了解到种树能有效治沙。随后,朗宗就带领群众试种树苗。
新华社银川11月26日电 题:“治沙英雄”王有德的“二次创业”新华社记者马丽娟冬日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马鞍山造林基地,一排排樟子松、侧柏依旧青翠。治沙成就展馆里,前来参观的人一拨接一拨,年近70岁的王有德不厌其烦地讲起白芨滩多年的治沙史。
在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有一个大风口叫八步沙。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狂风肆虐,沙漠不断侵蚀着村庄和农田。1981年,六位老汉响应国家号召,以联户承包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种树治沙。他们立下誓言:“我不在了儿子干,儿子不在了孙子干,每家都要有一个接班人!
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