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过敏的经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剧烈的瘙痒了,发作时皮肤会表现出突出皮肤的风团,好转时又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瘙痒也没有了,时隐时现,所以中医叫“隠疹”,而西医叫荨麻疹,西医治疗会用到一些抗过敏的药物,比如西替利嗪、比如氯雷他定、比如扑尔敏,这些药用上去多数能暂时消退,但很多人还会复发,反复迁延,形成慢性荨麻疹,这个时候,脱敏药的效果越来越差,维持时间会越来越短。
在中医上面,对于瘙痒的情况,有个治疗思路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南宋的《妇人大全良方》,在明代的时候,李中梓将此方应用于治疗痹症,此时便有说治风邪时搭配上补血之药,更有利于祛除风邪。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经常受到风疹、湿疹的困扰,不仅皮肤会长出红色疹子,同时还会伴有强烈的瘙痒不适,还有些患者会浑身长出云片状的斑点,抓破后,还会渗出液体,那么,对于这一系列症状,我们究竟该怎么应对呢?
提起皮肤瘙痒,相信有些人已经瑟瑟发抖了,因为那种钻心的痒只有他们体会过。瘙痒常常表现为,皮肤一阵一阵的痒,冷也痒,热也会痒,甚至会出现半夜被痒醒,皮肤上全是抓的血印子,吃过也涂过各种药,效果依旧是不太好,还特别影响心情和睡眠质量。
在谈论我们皮肤上的那些顽固痒疹,比如痤疮、痱子、湿疹或荨麻疹时,许多人会立即将它们与“湿热”或“上火”联系起来,并急于寻找清热利湿的药物来应对。然而,生活的复杂性在于,并非所有皮肤瘙痒都如此直接明了。有时,即便使用了看似对症的药物,症状却并未如我们所愿消退。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医讲血虚生风,根在血虚,标在风邪,当体内有了风邪,而风邪是游走的,这就是为什么这痒那痒的原因,治住风只是标,想要不痒消风,最主要的就是血虚,人们在冬天的时候,气血是往里走的,皮肤也就会滋养,加上血虚,皮肤失去濡养,自然就会浑身瘙痒。
你知道吗?“湿在皮则痒”,体内的湿气无法排出,会在皮肤上蕴结。有的人在三伏天的时候身上奇痒无比,还会起密密麻麻的小疹子,用手去抓挠还会渗出黄水等,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三伏天暑多夹湿,湿热之邪爆发在皮肤上了。
去年端午前后,我老家的一位远房亲戚遇到了一个烦心事,那就是每年这个时候,他身上都会长出一片片红红的疹子,瘙痒难耐。大家都知道,痛或许可以忍受,但痒却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这位亲戚的疹子其他地方还好,但背上的瘙痒却让他头疼不已。因为抓又抓不到,所以他一开始只能忍着。
去年门诊上有一个患者,说她的比较爱得皮肤病,尤其荨麻疹,要是一发作,一晚上就睡不好,甚至皮肤都挠烂了,吃一些抗过敏的药物或者抹点药膏就下去,过一段时间就有会起,反反复复的,很是折磨人,于是就想着找中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