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国家形态是分封制和联邦制,当时我们把今天中国人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或者叫“大华夏文明区”称作“天下”,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其直接统治的地区却并不是很大,除王畿之地以外都是分封给诸侯的,诸侯要效忠天子,承担定期朝觐、向天子纳贡、派兵随天子作战等义务,却在其本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且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其内部事务基本上是自治的,军队也是归诸侯自己所有的,后来笔者看其他书中也有介绍,通常情况下,天子对于诸侯国的内部事务也是不干涉的,而且也不能直接指挥诸侯的大夫、大夫的家臣,家臣对大夫、大夫对诸侯、诸侯对天子层层效忠,如果诸侯和大夫有了矛盾,大夫的家臣却选择了支持诸侯,那么该家臣反而被认为是不忠的,甚至连天子出巡要经过某诸侯国的领地,也至少要在形式上礼节上要向诸侯借道…
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个学者已经兴致勃勃地争论过了。一处是隋代王通在《中说》一书中说道:“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天子而战兵,则王霸之道不抗矣,又焉取帝名乎?故帝制没而名实散矣。”
欧洲的封建时代和我国的封建时代大不相同,在和我国差不多的土地上,却诞生了几十上百个王国和帝国,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却有这么一个帝国,名字碰瓷了罗马帝国,它就是神圣罗马帝国,那么这么神圣罗马帝国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笔者注意到,科斯蒂廖拉文中还提及另一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保罗·肯尼迪曾抨击的“帝国过度扩张”,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南在飞越大西洋的长途货运飞机上,阅读了关于罗马帝国如何衰落和灭亡的故事,这让他对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保持军事力量的长期可行性持怀疑态度——包括美国。
不久前,《外交学人》发出了一篇名为《中国唐朝与阿富汗:帝国坟场》的文章。中国是一个传统陆权国家,如果要从海上争锋,中国要付出高昂代价,但掌控了阿富汗,就更容易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历史经验让中国人会重视和确保自己在阿富汗的影响力。
内容提要:将中国历代王朝称为“帝国”,在学术界以及民众之中基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基于对以职贡图和寰宇图为代表的图像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王朝的空间范围是囊括“天下”的,且在绝大多数时期中,正统王朝只有一个,这两点显然与通常认为的有着疆域范围且可以并立的“帝国”存在本质的不同。
首先,让我们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帝国?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帝国是由皇帝、皇后或其他强大的君主或政府统治的一组国家或人民:通常有比王国更大的领土,如前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俄罗斯帝国、拜占庭帝国或罗马帝国。
纵观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帝国,诸如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等等。帝国是出自西方英文“empire“的中文翻译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帝国自然有狭义和广义的不同释义:狭义上的帝国是指有皇帝头衔统治的国家,广义上则是描述国力强大、统治区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
首先,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中国的“王朝”确实有复数“中国”的面相,因而在外观上与西方“帝国”、“国家群”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两者本质是不同的: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自称“中国”,而且非汉族群认同“中国”是自觉行为,并非受武力强制,他们从未认为“中国”一词是汉族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