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就是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2014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墨韵堂里,总书记对正练毛笔字的孩子们说道:“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中新社成都9月21日电 题:汉字为何是中华文明传承、交流的“活化石”?——专访成都博物馆策展人魏敏作者 单鹏 王鹏自今年6月“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启幕以来,80余万观众慕名而来,只为一睹汉字的风采。
【来源:辽宁日报】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生们坐姿挺拔,握笔规范,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对汉字书写的敬畏与热爱;18所试点学校比赛现场,通过镜头展示学生们在规范书写时的专注与投入……近日,辽阳市小学规范书写现场会暨首批规范书写示范校比赛在灯塔市实验小学举行,试点学校的师生们分别进行了铅
不认识的古文字,可以在检索平台自动识别;利用高精度三维数据,被岁月侵蚀的古文字变高清;聘请古文字专家把关的50余款古文字文创产品,销售额已破2600万元……作为首批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最近3年搭建了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了10个子项目,涵盖
(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设计一款文创商品,不仅需要巧思,更需要创作者有足够的文化内涵,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博物馆的功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应坚持保存文物、开展研究、策划展览、教育公众等核心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绝大部分馆藏文物来自大陆,它们承载着数千年来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就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国学”一词,但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入和系统的学习,现在很多家长会从小让孩子学习国学,不仅是为了还孩子接触优秀的民族文化,还希望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国学的前世今生,探讨国学学习及传承的必要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张一南在北大教授古典文学通识课,这门课深受北大学生喜爱,成了“不太容易选到的课”,经常教室爆满,学生甚至需要站在过道听课。《年轻人的国文课》就由她的课程讲义打磨而来,是一本解读中国传统经典的通俗读物。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文脉延续民族的繁荣昌盛。继去年提重视国学经典教育的议案后,全国人大代表、阳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腾蛟今年提交的议案是《将中小学“语文”课改为“国文”课,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国民“心田”》。(人民网 3月9日) “语文”与“国文”一字之差,差距究竟有多大?
晚清至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的大变局时代,也是传统中国教育的激烈变革时期,在港口城市西文书籍的编译与出版蔚然成风,各种新式教科书的翻译出版事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萌芽,晚清至民国初年西学的知识生产与流动,很多是通过日本作为传播中介。
汉语,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学习语文,而汉语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也该提升汉语水平,听说读写,我们都会,而其中的文化素养我们还是欠缺很多很多,汉语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才能让文化和语言能同时传播发展?有兴趣的说下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