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追史探今编辑:追史探今引言: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家族观念非常重。如何能够将家族发扬光大,如何将家业传承下去是家族的头等大事。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皇帝册立太子时很多都是选择嫡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皇帝不可能时时刻刻去盯着看吧,这就需要有人评价了,这些人呢就是皇帝身边的人,可能是宦官,可能是后宫妃子,也可能是亲近的大臣,这些信息是能保证客观公正呢?
古代皇帝选继承人,会立嫡立长,为什么不立贤呢?贤明的储君难道不更有利于江山社稷吗?九子夺嫡淮下书生先问你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贤?或者说,贤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清朝道光的立储,就是一个最好的答案。道光晚年在立储大事上,犹豫不定。
根据目前的主流中华史,在夏朝建立之前是为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候的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基本上都是按照部落推举制度,也就是按照“举贤”原则来确定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就是这个推举制度的典型实例,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民主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思想。
要不说,投胎是个技术活,成为嫡长子可以继承所在家族的一切资源。嫡长子继承制源自西周,在这之前,“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同时流行,而从西周开始,摒弃了传弟制度,确立严格的传子和嫡庶制度,尤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