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前排坐者)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展示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研究成果于20日在《自然》杂志发布。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20日,记者从山西大学获悉,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家攻破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圣杯”,《自然》刊文盛赞里程碑突破。北京时间2月20日,国际顶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北京大学王剑威、龚旗煌团队与山西大学苏晓龙团队的突破性成果——全球首个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
近日,中国在深地探测和量子技术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升。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成功完钻,同时全球首例集成光量子芯片实现“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这两项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2月20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布北京大学王剑威、龚旗煌团队与山西大学苏晓龙团队的研究成果,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成功制备。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更为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实用化发展铺平道路。
近期,郭国平与教授肖明、研究员李海欧、曹刚等人合作,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创新性地设计了T型电极开口式六量子点结构,该结构使得控制比特与目标比特有较强的耦合,同时两个目标比特之间的耦合较小,很好地满足了实现两个控制比特对目标比特受控非门的操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