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由于甲午海战的惨败,中华民族再次被推到了危亡的关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不断高涨,此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的问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不错,丛林法则属于自然法则之一,自然法则当然也是造物者的作品,但人类之所以文明就在于能够超越自然法则,可以蔑视丛林法则,“抑强扶弱,爱护孤寡”、“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是德性法则,也是爱的法则,唯得道圣人可为。
“物竞天择”出自严复的《天演论》,《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出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达尔文进化论》,而将这句名言翻译成中文的正是严复。经此事件严复意识到,中国人与西方人固然在身体素质上有差异,但更多的是后天因素,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生活习惯,都是造成落差的原因。
在早期的西方世界,人们普遍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后来,有一位老者发现了这是一个谎言,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达尔文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物种起源》。这部著作发表于1859年,距今已有161年的历史。
在英国留学时正是达尔文《进化论》备受推崇期间,后来学者赫胥黎撰写了《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在解释人类社会制度上,认为“物竞天择”不只是生物的规律,举凡生物创造的社会、政治、道德、文化都可以纳入其中,严复深受这些思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