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陵晚报】由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创作的文言随笔集《随园食单》,被誉为中国人的食经与美食指南。《随园食单》的医养价值对发扬中医食养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随园食单饮食习俗”,又传承了怎样的随园饮食美学?
■ 江雪袁枚是清代的代表性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仅33岁的他毅然辞官,从此隐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50载。他一生诗文成就颇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不仅如此,袁枚还是一位极具生活情趣的美食家。“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随园食单》的“序”的共五百来字,说实话,瞪了半天,没完全看懂,又去找注释,才算是囫囵吞枣,也不知理解的对也不对。这篇文章里文字蓝色的部分是作者的原文。诗人美周公而日“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
熊 建得了肺结核怎么办?吃“黄芪蒸鸡”。有书为证。杀一只没下过蛋的童子鸡,不要沾水,取出内脏,塞进去一两黄芪,架上筷子放在锅里蒸。四面密封严实,蒸熟后取出,汤汁浓鲜,可治疗体弱疾病。这段文字翻译自清代古籍《随园食单》中“黄芪蒸鸡治瘵(音同寨)”一条。瘵,又叫“痨瘵”,常指肺结核。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吧其四十年美食实践,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
无论是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随遇而安,或是陆游“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犹蟹有堪持”的自我宽慰,美食总是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怀,不仅满足人们的味蕾,还将时代的文化,历史的记忆都藏于其中,今天小星就给大家带来五本关于美食的书籍。